百年前的現在,大正十一年的早春,天還沒亮,人們從各地湧入台北驛,熱鬧非凡。輕裝便服,興奮地踏上通往士林的火車。列車滿載著看花的遊客,有單身獨自旅行的人,也有攜家帶眷的老少,大包小包的準備前往草山賞桃花。
在士林驛下車後,在街上遙望,遠方半山腰的桃花如同一片紅雲。邁入初春,空氣中還帶著冷冽的氣息,往草山方向前進,經過山腳下的石角,從採石場對面的山坡取左向上,轉入林間,桃花盛開的景色在眼前開展。桃花層層疊疊,如雲如毯如霞,與前方的七星山、紗帽山相映,與淡水河和觀音山遙遙相對,形成了專屬北山的春日畫景。

提到草山桃花,就一定得提到「永福」。百年前,位於現今華興中學至陽明山國小間,種滿了桃樹。這個位於草山半山腰的聚落,曾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桃子產地之一。明治四十三年的報導記載,永福庄的人家,世世代代在這裡種桃。當時日日新報記者用「小桃源」來形容這個地方,每年二三月,滿園桃花盛開,紅艷似火,讓人彷彿置身仙境。桃花的美景,為這裡帶來了絡繹不絕的賞花人潮。然而,對於當地居民而言,桃花不僅是觀賞之物,更是生活的依託、產業的重心。根據1909年的統計,永福當地的桃子總共收成共5760斤;到了1936年的〈士林街要覽〉統計,桃樹栽培量達近63000株,面積近60甲,佔當時士林種植果樹面積約36%,收穫量達118萬斤。桃子成熟時,當地的農人將桃子送往台北市區,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。
🌸草山十景之一:松澗春花🌸
草山桃花不僅吸引著當時的遊客,甚至還被評為「草山十景」之一,名為「松澗春花」。這片桃林的美景,也成為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。一篇大正5年名為〈草山觀桃〉的詩這樣形容草山的桃花:
修竹夭桃綠間紅 山村一路興何窮
天然配出淡濃色 紗帽七星圖帳中
滿山無處不桃花 中有潺湲流水斜
領略武陵春色好 徘徊終日醉紅霞
草山真箇古仙源 流水桃花自一邨
別見泰然釣魚客 斜陽影裏座雲根
花開時節,踏上草山賞花路線的人們,無論是文人雅士,還是普通百姓,都為這片桃花海而駐足流連。在那個沒有手機、相機還很稀罕的年代,人們是如何享受賞花時光的?根據當時的報導,遊客們會帶著便當、點心和酒,在桃樹下席地而坐。《日日新報》生動地描寫道:「無數看花劉郎,攜乾餱,帶酒榼,坐地陽飲,三三五五,興趣無窮。真近郊一絕好行樂地也!」

現在「陽明山國家公園」正在舉辦「陽明山花季」,櫻花取代了桃花,成為了當代粉色雲海。趁著春暖日和,一起上山來賞花吧!
💭山的記憶,你的記憶💭
你有什麼關於草山的賞花記憶嗎?歡迎跟我們分享!

番外篇:別當沒風流之花賊!

啊….沒有公德心的人,哪個年代都有啊🥹
1918年的日日新報以〈桃林花賊〉報導,草山桃林大開,卻有人任意攀折,不顧花事之狼籍,「真可謂沒風流之花賊矣!」報導裡面甚至講說桃花林主人揚言「敢折一支者,須斷其一指始可」。
啊,好可怕….大家在櫻花樹桃花樹下浪漫野餐不是很好嗎?不要亂攀折樹枝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