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比賽看完好悶,今天來跟大家講個山上棒球場的故事好了….
其實,在大屯山下的北投泉源路高台上,
曾經有一座依山而建的棒球場。
不知道周思齊的書裡有沒有提到它呢?

西元1960年代北投大飯店休息地圖 / 創作者:原著者:北投大飯店;提供者:楊燁;翻攝者:投圓文化有限公司 / 貢獻者:數位化影像-投圓文化有限公司;文物提供者-楊燁 / 數位物件授權:CC BY-NC 3.0 TW + / 建檔單位:投圓文化有限公司 @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://tcmb.culture.tw/zh-tw/detail?indexCode=Culture_Object&id=651352
一座在北投高地上的運動場
1921年的《台灣堡圖》顯示,當時北投泉源路、新民路一帶,
不是翠綠的樹林,就是農田。
但到了1935年9月,這裡已經搖身一變,成為佔地一萬平方公尺的現代化運動場。
1935年9月15日清晨,北投細雨濛濛,溫泉街上卻異常熱鬧。
人們撐著傘,三三兩兩地沿著坡道,走向高台上的新運動場。
這座運動場,正座落於新元紀念館對面、北投神社附近的高地,
當天,一場隆重的開幕儀式即將舉行。

儘管天空飄著細雨,開幕典禮依然盛大隆重。
時任台北州知事野口與多位地方要員齊聚一堂,
由伊東稻荷神社的神職人員主持淨祓儀式,祈求場地平安順利。
儀式結束後,還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州廳部門間軟式棒球對抗賽,
讓這座新落成的運動場正式揭幕。
這座運動場設備完善,擁有田徑場、運動場、軟式棒球場等設施,
甚至還設有階梯式看台,可容納觀眾。
然而,並非所有人都能自由使用這座場地,
直到半年後,官方才簡化了使用程序,希望讓更多單位能夠使用這座運動場。

1954年9月,距離第九屆省運會還有四十天,
北投鎮為了擴建棒球場,展開了一場全鎮總動員。
里長、里幹事和鎮民代表們共同討論如何在短時間內完工,
最後決議發動兩天的義務勞動,需要104位鎮民參與。
不願服勞者,每天需繳納代金十元。(真的是好難以想像)
1967年,因應國民義務教育增加校舍的需求,
陽明山管理局決議將北投運動場(北投棒球場)規劃為國民中學用地,也就是今天的新民國中。
當年,北投鎮營建委員會通過變更土地用途,
並決議,為了維護新北投風景區的完整,
校舍建設時應盡量靠近新民路,以免影響中山路的兒童樂園與周邊綠地。

八編國中時曾越過山頭到新民國中露營,
當時小時候還很驚訝:為什麼新民國中的操場這麼大?
現在讀完這些歷史資料,終於一切都串起來了!
原來,近百年前,這裡就曾是一座如此現代化的運動場啦!
讀者不會有人曾被課以代金蓋過北投棒球場吧?
來跟我們分享一下關於北投棒球場的故事吧!